首页 > 理论 > 经典导读 正文

学好用好历史唯物主义 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4期 作者:马思雯 发布时间: 2025-02-20 | 打印 | 字号:TT

  编者按: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哲学思维、善用哲学方法,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2025年,本刊“经典导读”栏目将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为重点刊发文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哲学总说明,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推进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题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新征程上,要学好用好历史唯物主义,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要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其基本内涵在于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辩证运动过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的必然要求,深入分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必须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并指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当前,必须正确认识并深刻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明确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量与质上突破传统社会生产的桎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逐步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要良性互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凸显出上层建筑更好适应经济基础的迫切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党的领导为根本立足点、以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为引擎,致力于实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效互动与动态平衡。

  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要协同推进。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原理的遵循与运用,最终体现为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设定,旨在以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统筹处理好发展与治理的关系,以高效能治理保障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效能治理,注重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要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

  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这为我们分析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是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的思想前提。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的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是改革蓝图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可以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准确把握改革的重点,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引领作用,关键在于牢牢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历史唯物主义高度重视社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就是变革现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有效举措。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的逻辑,而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所以,我们既要防止绝对化的认识,也要杜绝撇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孤立地评判生产力标准的错误倾向,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时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

  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要掌握“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其基本内涵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结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深刻体现了这一观点,彰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

  改革取向要顺应人民期待。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推出解民生所急、应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出实招、办实事,让人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改革过程要组织人民参与。“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每一项都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就需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理解党中央的战略考量,正确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的现实意义、目标指向,筑牢全党全社会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要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和力量,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推动亿万群众满腔热忱投身改革,形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合力。

  改革成果要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人民的获得感体现着改革的含金量,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既要坚持尽力而为,也要坚持量力而行,把各项改革工作做扎实、做到位;既要做好做大“蛋糕”,也要进一步分好“蛋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何青芳


>>><<<
【作者】:马思雯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4期